如何让孩子古诗词倒背如流?我有小妙招!
时间:2020-04-28 来源:东方司乐 浏览次数:
说起世界级的记忆高手,小编立即想起一个人。他就是“唐宋八大家之一”的著名诗人——苏轼。
虽然他没有像记忆大赛冠军那样凭借记忆为生,但他在其它方面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级和历史级的。关于记忆力,他有什么秘诀?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在历史上诗词歌赋文章书法做官都非常厉害的人不少,但一千多年以后还尽人皆知的不多。苏轼,就是这样的罕见奇才。
说苏轼是奇才而不是天才的原因很简单,因为历史清晰的记录了这个人是何等的刻苦, 尤其是他的惊世才华源自何处,还有他那不为人知的惊人记忆力。
陈鹄在《西塘集耆旧续闻》里记录了元丰三年(公元1080年)普通的一天。
当时, 44岁的苏轼被贬谪黄州(今湖北黄冈市)为团练副使,他在黄州城东的一块坡地上建了一个小屋,取名“雪堂”,自号“东坡居士”, 开始用读书驱散人生的阴霾。
当时,司农朱载上在黄冈县当官。苏东坡刚刚被贬谪居住在黄州,不认识朱载上。有位客人吟诵朱司农的诗——”官闲无一事,蝴蝶飞上阶。”苏东坡惊愕地说:“什么人作的诗?”客人回答是朱载上所作,苏东坡再三称赞,认为很幽雅。
有一天,朱载上去拜见苏东坡,他们于是成为知己。从此,朱载上经常登门拜访。偶然有一天来拜见,负责接待的人已通报了姓名,但是苏东坡好长时间不出来。
他想留下来,却等候得很疲倦,想离开,又已经通报过姓名。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,苏东坡才出来,表达抱歉。苏轼说,“刚才作一些每日所要做的功课,没能及时来接待你。”
两人安坐定落,别的话说完后,朱载上请教说:“刚才来时 ,先生所说'日课’ 是指什么?”苏东坡对答道: "抄《汉书》。”朱载上说: "凭先生这样的天才,打开书看一遍,可以终身不忘 ,哪里用得着手抄呢?"苏东坡说: "不是这样的。我读《汉书》,到现在总共经过三次手抄了。最初一段事抄三个字为标题,以后要抄两字,现在就只要抄一个字了。"
朱载上离开座位,又请教说: "不知道先生 肯不肯把所抄的书给我看看。”
苏东坡就命令老兵在书桌上取来一册书。
朱载上看了后,一点也不了解其中的意思。苏东坡说:“请你试着列举标题一 个字。朱载上按照他说的做了,苏东坡应声就背诵几百个字,没有一字差缺。
共挑选了几次,都是这样。朱载上心悦诚服赞叹了好长时间,说:“先生 真是被贬谪到,人间的仙才啊!”以后朱载上把这个话告诉儿子朱新仲说:”苏东坡尚且如此勤奋 ,中等智力的人能不勤奋读书吗?"
后来,朱新仲又用这个话教育自己的儿子朱辂。
那么《汉书》是什么书呢?《汉书》, 又称《前汉书》,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,"二 十四史”之一。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,前后历时二十余年。
《汉书》 包括本纪十二篇,表八篇,志十篇,传七十篇,共一百篇,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,全书共80万字。80万字!足足有十本中学历史的篇幅了。苏轼全部背完了!
那么,苏轼是怎么做到的呢?
根据上面的历史记载,苏轼的大致做法是这样的。
首先,要动手抄写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这个道理古人不但发现了,而且他们用的最狠。对于苏轼而言,抄书还是练书法的一部分,顺便练成了书法家。
第二,通过理解记忆。也许早年苏轼背书是通篇抄录的,而到了44岁的年纪,苏轼已经有了创造性的方法。那就是摘抄,每段事起初抄3字,然后2字,最后1字。这种抄写看上去是偷懒,其实更累。
一段事有几百字,选出其中的三个字是要动脑子的,从三个字还原到几百字更要动脑子。摘选的过程就是理解、提炼、记忆的过程,而背诵还原的过程是检验、增强记忆的过程。
第三,这是痛苦的持久战。苏轼不是心血来潮的时候这么干, 一气呵成背80万字,而是"日课”,也就是苏轼给自己规定的每天训练任务一直到44岁的每天训练任这个方法谁都可以学,谁都可以用,但是真正用到苏轼那个水平的实属罕见。
比如,朱载上,起初夸苏轼是"天才”,看到苏轼背诵的过程和效果后又恭维他是“仙才”。
回到家里跟儿子说了实话,那是勤奋,小子你学着点儿!实际上苏轼何止是勤奋,那简直是刻苦 ,何止是刻苦,而是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苦。同样的方法常实际上苏轼何止是勤奋,那简直是刻苦 ,何止是刻苦,而是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苦。
时至今日,古诗词背诵依然是我们学生升学考试的必修课,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倒背如流呢?
如何购买?
请致电:
400-9908008或18819326945